首页
中华新闻图片库
光明图片 > 百姓故事摄影大赛> 第三届百姓故事摄影大赛> 作品展示
第三届金奖作品:捕虫者

第三届金奖作品:捕虫者

        十二岁的周书彬也加入到捕蟋蟀的队伍。

    2012年8月25日凌晨,尤集村周边的庄稼地里,蟋蟀的叫声此起彼伏。刚到三点多钟,村口就晃动着手电筒的白色光柱,买卖蟋蟀的交易悄然开始。在山东省北部的宁津素有"中华蟋蟀第一县"的美誉,蟋蟀文化有着上百年的历史。从1991年起,宁津县开始举办蟋蟀文化节,并先后建起了四个蟋蟀交易市场,每年国内各地买家聚集于此,捉蟋蟀、选蟋蟀、斗蟋蟀。

    在宁津柴胡店镇的尤集、孟集、小店等一些村庄,每年到了八九月份,人们便放下手里的农活,纷纷投入到捕虫的大军之中。随着近几年蟋蟀价格的上涨,外出打工的人也在此时回乡。他们有的用农用三轮拉上几十人,有的三五成群结伴步行。一个多月的时间忙碌下来,一家人能增添两至三万元的收入。

    尤集村48岁的肖瑞岭是个捕蟋蟀的高手,他经验丰富,熟谙地形,一直开车带领村民外出捕虫。早上不到五点,天蒙蒙亮,肖瑞岭的农用三轮满载着9人的捕虫小队出发了。行驶一个多小时后,他们停在一片玉米地旁。换好厚底胶鞋,长袖衣裤,披上防露水的塑料布,有的还为了防止玉米叶划脸,把头脸也用帽子包裹好,腰上系着放着撬子、网兜、瓷罐的挎包。"走啦!"肖瑞岭一声吆喝,众人弯下腰深一脚浅一脚,淹没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。

    "这活(捉蟋蟀)也就能干一个来月。"盖家村55岁的盖广亮一直在北京打工,这次专门回来逮蟋蟀。他只在村子周围逮,逮回来的蟋蟀由他80岁的老父亲去卖。盖广亮说,捉蟋蟀首先要听叫声,可以辨清位置,有人甚至仅凭叫声就能知道蟋蟀个头的大小和品种,捉来的蟋蟀拿到市场上出售,从五元、十元一只的普通蟋蟀,到几千元、上万元一只的"白牙青"、"重头红牙"和"乌背白"等稀有的蟋蟀应有尽有。去年尤集市场上有一只蟋蟀居然卖了三万六千块钱,而他爷儿俩捉了16年的蟋蟀,最贵的一只仅卖到了1200块钱。(吕廷川摄/光明图片)

    

[责任编辑:孙佳涵]

搜索

关于我们 | 版权声明 | 联系我们 | 官方微博| 广告服务 | 网站律师

京网文[2011]0034-011号 京ICP证101021号 京公网安110402440033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